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车间窗户投射在数控车床前的三尺“舞台”,他拿起图纸,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飞舞,一个个熟悉的字母数字变成了一行行晦涩难懂的操作指令,刀体与工件的“亲密接触”,预示着他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他就是山东能源东华重工兖矿智造公司车工刘玉保,如今,这个41岁的“小伙子”已经从行业“小白”逐步成长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山东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山能工匠、齐鲁工匠,成了同事眼中“削”傲江湖的“神刀手”。面对同事的赞誉,他总是敦厚一笑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问学穿石 练就工匠本领
闪耀成绩的背后,是刘玉保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持续努力,口中所谓的“好时代”,更多的是他超出常人的默默付出。
时间回溯到2005年6月,正值盛夏,刚从技校毕业的刘玉保带着对工作的热情来到矿务局机厂从事数控车床机加工工作。看到一台台大型数控设备在工友师傅们熟练地操作下,从一张张普通的图纸变成了立体生动的零部件,初到岗位的刘玉保也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但没想到人生中第一盆冷水就来的这么措不及防。在校学习普通车床的他,无法理解编程路径,不懂得编程指令含义,加工过程中的思维差异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本领恐慌,数控编程成为了他工作中的第一道坎。
“绝活都是练出来的,苦练内功是根本。”师傅的这句教诲,他始终牢记在心。白天他跟在师傅后面学艺,一有空余时间就找废品零件操作验证;晚上找来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将晦涩难懂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数控加工工艺学》等书籍一点点地“啃”了下来。“白+黑”“5+2”模式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也让他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CAD制图和各种数控加工工艺,可独立完成各种复杂零部件编程工作,练就了一双削铁如泥的“巧手”。
攻坚克难 彰显工匠精神
2018年6月,金鸡滩煤矿井下采煤机调高油缸出现机械故障,需要国外采购更换。当时国外报价216万元每颗,生产工期长达6个月,严重影响生产进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高产高效特大型矿井,因其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埋藏浅、瓦斯含量低等理想条件,日产原煤可达5万吨以上,6个月的停工停产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接到金鸡滩煤矿紧急订单需求,车间立即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商讨项目方案。但面对这个陌生的“大家伙”,大家都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也没有同类型的产品可以借鉴,该怎么办?作为技术骨干的刘玉保笑呵呵对同事们说,“走,拆了它,一点一点弄。”经过连续两天拆解测绘、交流研讨,最终确定生产图纸及加工路线。
方案有了,怎么干?油缸单个导向套重量就高达400斤,如何把它请上床子是个大难题。刘玉保和班组成员以现场为家,苦心钻研,干一步测量一步,饿了吃个方便面,困了找一个凳子歪一下,有时在梦境中都会出现他思考的问题。妻子怀孕生产期间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又转身投入到工作中。通过连续十天不落地生产,车间圆满完成调高油缸生产任务,保障了矿方接续生产。直到今天,他们生产的调高油缸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获得了矿方的一致赞誉。
厚积薄发 成就工匠人生
时代潮流向前,科技进步不止。随着山东能源高端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刘玉保承担了越来越多急难险重任务。
2023年5月,公司承接了一批澳大利亚一体式立柱制造任务,但在加工缸口螺纹时却犯了难。缸口首次采用12mm大螺距梯形螺纹连接,加工过程中吃刀深、阻力大,刀片折断、刀体变形时有发生。国内没有现成的加工经验可以借鉴,公司也没有多余的原材料可做操作验证,面对这个从未加工过的“新家伙”,车间里的老师傅也直摇头,直言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加工过程一度停滞不前。作为技术攻关带头人,刘玉保主动请缨,几乎全天盯在现场,长时间的劳累让他患上了急性膀胱炎,一度出现血尿等症状,被紧急送去了医院,但对项目放心不下的他出院第二天就返回了岗位。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论证,刘玉保带领技术小组成员创新采用4mm矩形螺纹刀片加工缸口12mm梯形螺纹,再用内槽刀仿形加工,完美保证了梯形螺纹的螺距、牙型角等各方面技术要求,并顺利通用质量检验,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为公司日后批量加工生产不同螺距梯形螺纹积攒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近年来,刘玉保先后参与久益曼德龙项目、φ600缸径立柱项目工艺技术攻关,研制出数控成型刀、一体防变形工装等工具,成功解决设备加工能力不足、大直径薄壁零件“零加工经验”等技术难题。设计中心架“四点定位”调整工装,将设备加工工件范围从φ200mm以上扩充至φ20mm以上,全面提高了设备加工能力,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创新创效、课题攻关、小改小革及技术工艺改进等方式,累计为公司创收800余万元。2023年,刘玉保以总票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齐鲁工匠”荣誉称号。
“攻克技术难题并没有那么神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那一点儿’的事儿,要坚持勤学、勤问、勤想、勤练,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近20年的从业生涯里,刘玉保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